close

 

辛勤工作打拼的上班族,不要總是會老闆種蘋果樹呀,與其在逆境中找機會,不如在順境的時候就找好備胎,因為明天和意外不知誰會先來!!

 

昔日一流人才 成了流浪的總經理   作者:鄭呈皇 商業週刊

 「就像一朵很美麗的花,但一下子就謝了。」
到中國13年,換了6個工作的台籍總經理,如此註解自己的遭遇。

 「你的業績沒做好,請你離開。」 
 鍾明炎才剛坐下,大陸國營企業東方通訊新任總裁一開口,就要他走路。十分鐘後,鍾明炎回到辦公室,準備紙箱。他關起門,看到桌上的家人合照,惆悵油生。 
  十分鐘前,他還是這家年營收八百億元企業的市場部總經理,手下有五千名員工。再回到八年前,他在台灣,還是個兩百人電信公司的總經理。現在的他,卻落得中年失業。 
  這天是 二○○三年六月三十日 ,他清楚記得。

 一個月後,他從上海跑到杭州,投靠朋友,在不過十人的廣告公司求得副總一職。 由於過去的積蓄都匯回台灣給妻小,手邊現金所剩無幾,他曾經拮据到五天只花人民幣一百元。即使窩在十坪 的房子裡,但他告訴自己,「即使不順也不回台灣,大陸這麼大,機會一定有。」

 又過了一年,實在待不下去的他,寫了三封履歷,拜託朋友幫忙,才找到現在英華達副總經理的位子。

 鍾明炎並非特例。
最近《商業週刊》經研室,進行一場跨海的追蹤調查。試圖追蹤過去五年來,也就是「移居上海」熱潮後,曾被本刊報導過的五十位赴中國發展的高階經理人,如今的際遇。 
  結果發現,有二%的人,職位被迫降等或換職到規模較小公司;有一八%的人回到台灣。 
  雖然這數字的另一面,反映有二%的人職位升等或掌理更大公司,有三八%仍能安然留在原位。 
  表面上,看起來有五八%的人有平盤之上的表現。但隱藏在數字背後,有兩項必須提醒: 
  一,有些人才剛到大陸,目前還在蜜月期階段。觀察期一旦放長,五八%的數字不見得能維持; 
  其二,這數字代表的是有被媒體報導條件的一群菁英,要穩在平盤以上者才勉強超過一半,更遑論此起彼落赴大陸發展的一般人。

 於是,飄蕩各省不得志的「流浪總經理」,成為新台商面貌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他,被年薪兩千萬挖角;如今,手下員工只有五十人。甚至,有總經理離開原本公司後,自己印名片擔任總經理,利用過去建立的人脈,接零星的案子生活,成為一人總經理。 
  廖恩顯,就是一例。他名片上印著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職稱,還有地址電話。但他坦承,這隻是借用一個辦公大樓的地址,若客戶打這支電話,會有別家公司 小姐代接。

 過去的廖恩顯,曾是一家擁有員工五千人的大陸仲介公司業務總監,但後來被本地人取代而離開。這一年來,他就提著一個電腦包,到處接案子。 
  這些總經理們,當初能走出台灣轉赴中國發展,是看上中國大陸多如天際繁星般的大好機會。為何最後卻發展不順?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 以曾經上過《商業週刊》封面的何經華為例,三年前,他被大陸用友軟件公司〈最大的軟體公司〉以年薪兩千萬元的天價挖角,薪水不但是一般大陸專業經理人的四十倍,還有「黃金降落傘」條款的保護,保障他跳槽後五年的工作權利。

 但去年十一月初,他卻突然離職,還沒到黃金降落傘的期限。外界猜測,他是因業績未達到預期而被迫下台,何經華在接受專訪時僅表示:「我年紀快五十歲了。用友的工作很辛苦,七五%時間都在外面出差,我想好好休息。」 
  如今的他,是西貝爾(Siebel System) 大中華區副總裁,員工不過五十人,與用友的五千人相比,規模小了許多。 
  短短三年,何經華的轉折點出,台灣人進入中國當總經理是最高難度的挑戰。

 不只何經華,從《商業週刊》的追蹤調查顯示,
台灣人進入大陸企業擔任專業經理人者,存活率很低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  他,擁有完美學經歷;如今,月領四萬、妻離子散中國第一大房地產公司——綠地集團前總監張永河,就是台灣人「陣亡」於大陸公司的典型例子。

 他在二○○二年十月接受《商業週刊》採訪時,就預見自己的際遇:「前面已有台灣、香港總監陣亡,員工眼神明白告訴你,他們正在為你倒數!」三個月後,果不其然。

 ○○三年一月初這一幕,讓他難忘。 三十坪 大的會議室裡,董事長問他:「你不覺得業績提升速度太慢嗎?」十幾個穿深色西裝的部門主管的眼神都直射過來,他是全場唯一的台灣人,知道自己的命運就是離開。

 相較於一九九九年,董事長親自挖角,相較同級主管多出十倍薪水讓張永河風光入主集團,張永河知道等到下面的大陸人已經可以接手自己的工作,就是離開的時候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 
  岳繼沅,也是一個例子。

 走入上海市古北區的一處台灣人社區。一樓的公司信箱地上散落著許多待收的
信件,轉上二樓民宅,老舊牆上掛著公司招牌。

 「你怎麼找到我?我是個到大陸失敗的例子。」在 二十坪 大的房子裡,岳繼沅抽著菸悠悠地說,身後牆上掛著一幅 一公尺長寬的中國大陸地圖。

 今年四十七歲的岳繼沅,來到中國十三年,換了六個工作,待過四個省。現在的他,和朋友合開賣省電裝置,職銜是副總,月薪約新台幣四萬元。

 很難想像,他在台灣是個擁有完美學經歷的專業經理人。畢業於台大電機系、商研所,第一份工作是IBM業務,做了八年決定赴中國就業。
但現在,同學身價上億的有十個以上,他卻事業無成,妻離子散。

 他一生的風景大好大壞。一九九三年,他單身來中國發展,同樣任職IBM的妻子不願跟來,半年後離婚。剛開始,他和朋友合資在武漢成立一家紙巾公司,年後,抵不過當地廠商的低價競爭,收掉公司。

 輾轉換了兩家公司後,到北京擔任冠遠科技大陸總經理。

 搭上冠遠赴美國那斯達克〈Nasdaq〉掛牌的列車,岳繼沅嘗到一夕致富的滋味,分紅加年薪近千萬元,出入有名車與私人司機。但財富來得快,卻也轉眼雲煙。

 ○○一年九月,冠遠總公司爆發假帳風波,不到一個月從那斯達克下市。當時還帶著兩百人在中國衝鋒陷陣的岳繼沅,回到北京辦公室,等待他的不但是變成壁紙的股票,還有裁員的人事令。

 「就像一朵很美麗的花,但一下子就謝了。」他為自己的遭遇下了這個註解。

 為什麼不回台灣?
他回答:「回台灣舞台太小,加上沒了人脈,根本不可能回去。」

 ○○二年,他看到網路遊戲火紅,將身上近三分之二資金投入做遊戲代理,但資金很快燒盡,帶著僅剩的四十萬元,他從北京一路坐夜車到上海投靠弟弟。

 現在,他窩在上海,晚上和鄰居打打麻將。台北的家已經兩年沒回去,高雄的母親四年不見。去年底,七歲的女兒到上海看他,第一句話就是:「爸爸,你怎麼和照片上不一樣,變老了。」他紅了眼眶。

 在台灣的一流學經歷,在中國卻屢吃敗仗。「到大陸的台灣總經理,往往是以管窺天。」保聖那顧問公司總經理許書揚表示,以為在台灣的成功可以複製到中國,最容易嚐到苦果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 
他,曾經手握百億預算;如今,名片只有名字、沒有職稱前台灣順新電腦總經理林肇基,也因錯估大陸市場,最後賠上一億元。

 「現在我知道大陸是個足球場,而台灣頂多是籃球場那麼大。」現任喜多科技總經理的他說。

 對他而言,堆疊在碼頭一貨櫃數千萬元、已經三年乏人問津的電腦用品,是他輕忽大陸市場的代價。

 一九九八年,他到中國成立順新電腦,經營電腦品牌產品,三年內急速擴張,一口氣從上海開公司開到東北瀋陽,五家分公司,原本打算利用台灣常用的衝量降價策略搶下市場。沒想到,戰線一拉長,當電腦產品快速跌價,加上過大的庫存,幾千萬元立刻人間蒸發。

 林肇基說,以前在台灣,看完北部分公司只需要花一天,到中國的五家分公司卻要花十天,「連時間都不一樣,卻要用台灣經驗來打戰。」

 現在,他想清楚了,到新公司擔任總經理,先要從一個地方做穩,才有可能談擴張。

 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他來中國就隨身帶著的照片。
照片是一隻翱翔天際的老鷹,「我有一天在中國一定要像那隻老鷹一樣,成功飛翔」,四十八歲的他,還在等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。

 不過,大陸人學習得很快,台灣人「東山再起」的機會所剩不多。不論是創業者,或專業經理人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 楊正平,也是一個被用完即丟的例子。

一九九三年,他被中國最大餐飲集團百勝集團,以年薪外加車子、子女津貼總共七百五十萬元的高薪挖角至中國,擔任建設部總監,幫忙中國的肯德基設點,九年來蓋了近八百家,這個紀錄至今無人能破。

 但自從二○○一年六月公司實施本土化後,他的薪水一下子被砍掉一半。最後公司甚至直接拔擢跟他在身邊的大陸副手,請他轉任「顧問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王惠玉gemini 的頭像
    王惠玉gemini

    雙子星吃喝玩樂趣

    王惠玉gem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